English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股份经济实践

1998-12-25 来源:光明日报 蒋年云 郑成文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二十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演进及制度框架建设的二十年。在这一目标取向过程中,股份经济经历了自发实践、试行争论到全面发展的曲折渐进历程。邓小平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为十五大报告对股份经济这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充分肯定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以“产权明晰”为中心的企业体制改革成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有效形式,股份制企业——我国公有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才成为国企改革的目标取向之一。

国有企业产权分化与构建过程,即是股份制企业产生发展的过程。国有企业在经过放权让利改革之后,经营者已拥有企业有限产权,进入利改税后,在深圳诞生了第一家股份性质企业——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次年在北京出现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公司——天桥百货股份公司,稍后在上海成立了建国以来第一家比较规范的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音响公司。随着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由利改税向承包制过渡,存在较大争议的企业体制改革形式之一的股份制企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中出现的股份制形式,包括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参股以及个人入股,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可以继续试行。此后,全国各地股份制试点企业迅速发展增多。到1990年12月,在十三届七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建议》中再次对股份制企业发展作出充分肯定,并对股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权交易问题作出了制度安排。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国家先后批准在上海、深圳两市开办证券交易所。以此为转折点,我国股份经济发展迈向了新阶段。为加强股份制企业的宏观管理,统一协调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促进股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1992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3年《公司法》颁布并于次年7月1日执行。至此,我国股份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股份经济发展实践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产生了推动和示范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股份经济发展实践始终遵循思想解放这一主线。股份经济发展伊始就伴随姓“资”与姓“社”的争论。股份经济发展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指导下,实践先行,伴随思想认识的不断解放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取向的“三个有利于”判定标准确立,股份经济由自发实践、试行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在思想意识形态上明确了所有制、经济体制与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涵义,统一了思想。

——股份经济实践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起了示范带动作用。股份制企业这种建立在产权分化基础上的微观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收益权、所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约束权等涉及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分配,从内外两个方面构建了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既保证所有者的利益,又满足经营者的收益要求,做到激励创新、有效约束、监督有力。股份制企业这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和目标方向。

——股份经济实践拓宽了我国资本市场,使投融资方式多元化。股份经济发展使我国以中央、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为主体的投融资结构多元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载体,使投资者既可是国有投资公司,也可是区域性经济实体、工商法人企业、社团法人、私人、甚至国外投资者。投融资多元化,打破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单一间接融资资本市场,使以股票、债券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发育起来,并已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活跃了资本市场,增强了资本市场竞争,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打破了原有的资本市场封闭利益机制,原有的分散、狭隘的区域经济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开放的资本投融资市场。

——股份经济实践推动了企业家队伍建设。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分化分离,为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提供了微观制度基础。经营人才可凭借其拥有的知识资本获取企业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充当企业经营管理者,而不受财产所有者的限制。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以市场契约的形式完成资本与经营的结合。企业经营权的获得是以对所有者资产负责并保证实现一定程度增值为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经营者个人利益最大化预期才能得以实现,所有者权益和经营者权益达成统一。这有助于克服上级委任制所带来的终身制和经营者“寻租”以及个人机会主义给所有者造成损害。通过市场竞争,使具有各种专门知识的经营管理者突显出来,形成职业经理阶层。

——股份经济实践加速政企分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股份制企业的资产是由多个所有者共同投资形成,国家只是众多所有者之一。国家与企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国家或政府已不再直接管理、经营企业,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法规、法令、税收、股权等手段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企业经营者依据董事会决策和内部管理制度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形成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的经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市场评判经营绩效,优胜劣汰,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股份经济实践完善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经过近二十年改革,我们已走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就必须是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的误区。股份经济正是适应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济开放条件下,单一所有制结构不能有效实现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优化的新型混合所有制结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